
本文字数约:6025 字股票配资配资配资
阅读时间约:8 分钟
本文章节:
01、家里有了老二后,她觉得妈妈不爱自己
02、高考放榜后,我指导她填报志愿
03、她为何洗澡时会暴躁?“水”激活了叠加性心理创伤
最近,我们持续分享所谓的“抑郁症”“双相障碍”患者林溪接受3PT(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)、真正走向康复的经历。
林溪初二就出现了情绪症状,经常感到压抑,但父母以为她只是“青春叛逆期”。
到了高一,她终于情绪崩溃了,止不住地割自己手臂,甚至想跳楼自杀。林溪的父母才意识到女儿出问题了,带她看病。
她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、双相障碍,一度因为病情严重,至少接受过8次改良电休克治疗(MECT),一直吃精神科药物,也接受过医院的心理治疗。
可惜,这些治疗方法虽然能防止她发生意外,但并不能让她真正好起来。她还是感到很痛苦,甚至说高考之后一定要自杀。
展开剩余93%最后,林溪父母决定带女儿接受精准化、系统化的临床心理干预,尤其是3PT(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),从心理根源上解决问题!
此前,我们已经推了4篇文章,详细分享了林溪接受8次3PT的经过。
总的来说,虽然过程中也有不少波折,但随着3PT的进行,林溪的情况越来越好。她减掉了大部分药物,情绪变得更稳定。
今天这篇文章,继续分享她接受3PT和CBT4.0的经过。
希望我们在她内隐记忆层面找到的心理创伤、引导她进行的认知提升,能对其他患者、家属带来启发和康复的希望!
01、家里有了老二后,她觉得妈妈不爱自己
虽然,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群体的逆商较低,这是他们在康复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;
但是,他们在某些方面,也会异乎寻常地坚持、有韧劲。
那年夏天,林溪还没有真正康复,精准化、系统化临床心理干预也还没结束,她内心充满了焦虑。
但她仍咬紧牙关,参加了高考,高考后也没有自杀。
高考这个人生节点,她算是跨过去了一半,另外一半是高考放榜。
如果林溪没有接受3PT(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),有可能真的会在高考后自杀,甚至没到高考,她的情绪就彻底崩溃了。
但是,林溪的情绪症状还没有完全解决。比如上一次她接受Lucy的3PT时,处理的是“孤独感”的问题,并找到了3个叠加性心理创伤。
在最后一个心理创伤浮现时,她的孤独、压抑感非常强烈,再次想到了自杀,而且有明显的躯体化症状——身体发痒、难受、恶心。
身体的不舒服会导致患者的注意力难以集中,那天的3PT不得不中止,Lucy还来不及深入地处理这个问题。
所以,林溪高考后再次跟Lucy见面时,Lucy决定继续利用3PT修复这背后的心理创伤。
这次,Lucy进入林溪的内隐记忆层面后,发现了一个比较重大的心理创伤。
此图为AI生成
自从林溪的妹妹出生后,她发现妈妈对自己的关心被分走了,甚至觉得妈妈偏心妹妹,根本不爱自己,形成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。
在家里,她忍不住反复去验证妈妈到底是爱自己,还是爱妹妹。
在她上小学5、6年级的时候,有一次,妹妹把被子蒙在头上,妈妈着急得立马把被子扯了下来,“你这孩子,蒙住头对身体不好!”
林溪想了想,她也把被子蒙在自己头上,一直等着妈妈过来把被子扯掉。但她足足等了半个小时,妈妈明明看到了,也没有任何举动。
林溪在被子里哭了,眼泪哗哗地流,“妈妈只关心妹妹的健康,不关心我的,妈妈果然爱妹妹,不爱我,这个世界上没人关心我!”
当时被窝里很暗,林溪躲在里面哭了很久,心里的失望、失落慢慢变成恐惧感和孤独感。
其实,林溪妈妈在无意中对女儿造成的心理创伤很多很多,大多都让林溪误以为妈妈根本不爱自己、不关心自己。
这些创伤记忆太多了,一一找出来、一个个地修复的话,并不现实;Lucy使用了一些方法,从整体上进行了修复。
Lucy还积极引导林溪要理解到,她像妹妹那么年幼的时候,妈妈也是那么紧张、在乎她的;
现在她长大了,爸爸妈妈对她的爱未减半分,甚至更加爱她了,只是表达的方法和形式有了不同。
还有,除了爸爸妈妈外,这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是爱她的,比如她的心理老师“姐姐”,还有我和Lucy是爱她的,她也是值得被爱的。
这次3PT后,林溪说她不再感到孤独、恐惧,内心也能感受到温暖了。
第二天,我特意腾出了更多时间,跟林溪妈妈进行高维度认知行为治疗和家庭治疗(CBT4.0)。因为上述那个创伤是她无意中带来的。
林溪妈妈听了之后很惊讶!她说,平常确实发现女儿经常测试自己是否偏心,但没想到,这竟然会令她形成心理创伤。
她说,其实对家里每个孩子,她都倾注了深爱,并没有偏心谁。只不过,妹妹年纪小,她不得不多留意。
比如,用被子蒙住头这件事情,妹妹当时还很小,她担心妹妹不懂自己掀开被子,最后呼吸不畅,出现生命危险,所以她赶紧阻止。
但林溪那时候已经10岁了,妈妈知道,只要她觉得不舒服了,肯定会自己把被子掀开,所以妈妈没太在意。
作为一个理性的成年人,我当然能理解林溪妈妈的出发点和做法,某个程度上讲,她也没做错事。
但是,我告诉她,她没有错不代表没有不足,事实上,她在家庭教育中的不足非常大!
她没有提前预想好生二胎对大女儿带来的心理冲击和影响;
她也没有及时觉察到林溪内心的变化和失落;
她更没有采取更有智慧的方式,向林溪充分地表达她的爱,避免林溪误以为妈妈不爱她。
林溪妈妈点头说是,她对我和Lucy表达了感谢,说会好好反省自己,要在生活细节里面多让林溪感受到更多的爱与关心。
02、高考放榜后,我指导她填报志愿
这次3PT结束后,本来林溪的情绪有明显好转,可是,离高考出成绩的日子越来越近,她又开始焦虑、紧张、恐惧,甚至又想到了自杀。
其实,林溪的自杀念头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,而是在成长过程中日积月累形成的。
这个自杀念头的背后有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,而我们当时只修复了部分。尤其是关于她父母带来的心理创伤,修复得还很少。
所以,只要她一有较大的心理压力,自杀念头就会冒出来,想通过结束生命来逃避一切。
当时林溪妈妈很慌,她紧急跟我联系,希望我们能加急给林溪安排3PT!
她本来是爱女心切,结果反而导致林溪很生气。
她觉得妈妈总是不找自身的问题,不懂得自我反省,总是只想让她接受3PT。她一气之下,说,“我再也不想去做3PT了!”
林溪妈妈更慌了,发微信向我求救。
其实,我心里明白,林溪并不是真的不想接受3PT,更加不是自暴自弃。
她只是希望妈妈能真正作出改变,真正地理解她、关心她、积极引导她,而不是一发现她情绪波动了就找“外援”。
所以,我告诉林溪妈妈,如果林溪实在不愿意,肯定不能强迫她过来。这时候,父母的自我反省、改变和提升就更重要。
我建议她要正视自己的问题,先与女儿沟通,学会理解、共情女儿。林溪知道我的回复后,反而很感动,“何主任是理解我的!”
后来,林溪的情绪有所好转,还想趁着高考未放榜,先来个短期旅行,放松心身,回来再继续接受3PT。
我觉得这个决定挺好的,但我还是打了个电话给她妈妈,进行了一次CBT4.0。
我提醒林溪妈妈,孩子想出去玩当然可以,但一定要避免她独自出游,必须注意安全。
现在高考刚结束,成绩还没公布,他们要慎防女儿出现“微笑型抑郁症”,千万不要因女儿的情绪突然好转时就放松警惕,以免悲剧发生。
此图为AI生成
没过几天,那年的高考放榜了。
我一大早就给林溪妈妈发信息,让她务必提高警惕。每年都有很多高考生在成绩公布前后自杀!
林溪妈妈马上回复,说女儿情绪有点烦躁,但整体还行;成绩大约会在下午5点公布,她一定会密切关注女儿的情况。
下午5点,林溪紧张得手心出汗,查到高考成绩后,她的妈妈也第一时间告诉了我:
从整体来看,她其实考得很好,过了重本线!
但林溪有一点点沮丧,她觉得自己擅长的语文没有完全发挥好,分数略低于平常的水平。
总的来说,她已经接受了这个分数,情绪比较平稳。但林溪妈妈仍然不敢放松,坚持陪伴着女儿,避免发生任何意外。
听到这些消息,我也松了一口气,至少高考成绩比较理想,她也没有出现较大的心理落差,发生悲剧的可能性比较低。
我跟林溪妈妈说,如果林溪愿意的话,下一周可以过来接受3PT,我还能对填报志愿提供一些建议。
林溪妈妈非常开心,立刻在微信上请教我的建议。
她说,女儿想读心理学,本来想报国内2所比较有名的院校,但现在发现成绩才刚过重本线,恐怕不太容易被这2所学校录取。
我建议,林溪可以换一种思路——先选择“医学心理学”方向,未来再通过考研转向“教育心理学”等专业。
这种跨学科路径能带来更广阔的职业选择:她既可以去医院从事心理治疗,也可以到学校担任心理教师。
再加上,她有患病的独特经历,对精神心理障碍有更深刻的理解。如果她能掌握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,她更容易在这个领域脱颖而出!
03、她为何洗澡时会暴躁?“水”激活了叠加性心理创伤
高考放榜后,林溪整体上的情绪比较稳定,她会在微信上跟同学有说有笑,会去同学家串门,有时还在家跟妈妈学做饭。
虽然她对自己的高考成绩不是十分满意,有过短暂的沮丧,但很快就调整了状态,认真地投入到填报志愿中。
还有,那几天,林溪最信任的心理老师“姐姐”辞职了,要去其它城市工作。这意味着,林溪会有很长一段时间见不着“姐姐”了。
如果是在接受3PT之前,林溪肯定会感到无比失落、愤怒,出现强烈的被抛弃感。
可现在的她,不再是以前那个她了。如果说康复也有进度条,林溪现在康复进度至少超过了60%。
她知道“姐姐”要离开的消息后,确实有一定的心理冲击和失落,也非常不舍,但她并不觉得“姐姐”抛弃了自己。
林溪妈妈为了感谢“姐姐”,约她到家里吃饭,为她饯行,林溪也没有情绪失控。事后,林溪妈妈和“姐姐”都感慨——这孩子是真的“肉眼可见”地成长了!
那年7月底,创伤修复师Lucy对林溪进行第10次3PT(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)。
本来,我和Lucy都做好了林溪会“大吐苦水”的心理准备,想着她可能会因为“姐姐”辞职的事而郁闷。
但是,林溪没提这件事,而是理性地总结了自己还存在的心理问题:
她偶尔还会冒出自杀的念头。但是,她现在对自己的生活已经抱有希望了,就算出现了自杀念头,她也没有过去那么焦虑、恐惧了;
她难以相信别人,心里仍然缺乏安全感;
她还是想逃避现实,甚至不想长大;
她皮肤有湿疹,而且担心自己是否会一直吃药,摆脱不了“病人”的标签。
而且,关于报考志愿的问题,虽然我和她父母都给了建议,但她还是有点迷茫。
她还说起一个“老问题”——她在洗澡时,每次只要一蹲下,内心就会涌现一种难以言喻的焦躁感,甚至会忍不住在厕所里骂人。
此图由AI生成
Lucy第一次对她进行3PT的时候,就处理过这个问题了,当时只找到并修复了一个她父亲在无意中造成的心理创伤。
那时,林溪对3PT有一定的抵触情绪,注意力不够集中,配合度也不高,所以内隐记忆层面的叠加性心理创伤难以完全浮现,修复的效果并不算特别好。
虽然林溪的心理问题还有很多,但是她几乎每天都洗澡,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,她可能每天都会出现情绪波动。
所以,Lucy和林溪决定再次更深入地处理这个问题——她为何在洗澡时总是感到暴躁、绝望?
这一次,Lucy利用3PT进入她的内隐记忆层面后,更多的心理创伤浮现出来了!
第1个创伤事件发生在林溪上小学3、4年级的时候,班里有一位同学溺水身亡了。
这位同学平时在班里挺不招人待见的,大家都觉得他的脑子有病,还联合起来孤立、欺负他。
林溪也曾踹过他,老师知道了,还训斥了她。
但现在这个同学意外去世了,林溪想起自己以前欺负过他,心里非常愧疚和羞耻。
Lucy修复了这个心理创伤,引导林溪要意识到: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,她不用再耿耿于怀;
她当时那么小,是非观还没建立起来,她去欺负这个同学,其实是出于从众心理。
但她现在长大了,她要学会提高自己的觉察能力,更好地管束自己的行为,不要再人云亦云!
第2个创伤事件发生在林溪5、6岁的时候。当时,大人劝她不要在石灰水池子玩耍,但她不听,结果不小心掉进去了!
可想而知这有多危险!她分分钟可能小命不保!
林溪当时虽然还不太懂事,但她从父母那吓坏了的表情中,知道了自己的行为很严重。
她被捞上来的时候,内心非常恐惧,一方面担心会被爸爸妈妈臭骂一顿,另一方面担心身上的石灰会不会有毒。
Lucy修复了这个心理创伤之后,引导林溪一定要注意人身安全,学会保护自己,而且要理性地听取大人的劝告,这是他们从生活中总结出的经验。
第3个创伤事件,更加直接地揭开了林溪总是情绪暴躁、想骂人的根本原因。
其实,林溪在生活中经常习惯忍耐、压抑自己的负性情绪,只要她憋得住,那就把不开心的事都藏在心里。
如果只是一次两次,那也还好;可她忍耐久了,内心深处会有一种非常憋屈的感觉,特别是在洗澡时特别想哭、烦躁,所以脾气很暴躁。
Lucy修复了这个心理创伤,引导林溪要学会用正确的方式,及时释放负性的情绪,避免让它们越积越多,比如运动、向信任的人倾诉等等。
否则,一旦大量的负性情绪爆发时,她肯定会情绪失控,痛苦加倍。
其实,那天进行3PT时,Lucy还发现林溪内心深处还有另一种负性情绪——绝望。
这背后肯定还有别的心理创伤,Lucy决定留待以后再解决。
第二天,我对林溪和父母进行高维度认知行为治疗和家庭治疗(CBT4.0)。
林溪说,Lucy真的就像心灵世界的福尔摩斯,把她情绪暴躁的“真凶”给揪出来了!
我告诉林溪,她小时候欺负过的同学溺水身亡、她掉进过石灰水池子,这些心理创伤都与“水”有关。
她洗澡时,全身布满了水,这种躯体感觉和情景是一个强烈的线索,很容易激活这些叠加性心理创伤,然后感到暴躁、恐惧。
还有,她总是习惯性地压抑自己的负性情绪,这说明她有追求完美的强迫型人格改变,总想维护自己的美好形象。
可负性情绪总需要有个出处,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,又碰上她洗澡时创伤被激活,就容易爆发出来。
我引导林溪意识到,随着3PT进行,她的负性情绪将会逐渐减少。但在以后的人生里,她肯定还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。她要学会积极、健康的释压方式。
其中,调整出良好心态,高逆商和积极的应对方式尤其重要,避免再次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。
通过这次3PT和CBT4.0,林溪的妈妈也意识到,原来女儿以前在她面前经常压抑自己,甚至是关闭了心门,报喜不报忧。她非常心疼!
我告诉她,林溪很快就要离开家里、去上大学了,她跟女儿相处的时间会骤然减少。
她要抓紧现在女儿还在身边的时间,更加深刻地自我反省、改变及提升,尽快重新得到女儿的信任,走进女儿的内心世界!
至此,林溪已经接受了10次3PT。
虽然她还没真正完全康复,还有不少心理问题有待解决,但不知不觉间,她已经迈过了人生的一个大坎儿:
她完成了高考,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,对未来重燃了希望!
林溪的父母都知道,在女儿接受3PT之前,这简直不可想象!
不过,林溪对未来有向往的同时,心里也是不安的——她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足够的能力离开家,独立上大学。
面对这些未知和困难时,她再次出现了强烈的逃避心理,觉得要是不用长大就好了。
她这个心理问题比较严重,Lucy用了2次3PT才完成了深入的处理。
这背后有什么病理性记忆?下一篇文章继续分享股票配资配资配资。
发布于:广东省富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